搜索

页面版权所有:2018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  地址:武汉市东西湖区径河街金北一路48号 咨询电话:027-83895425(工作时间)、13971421220(24小时);  监督投诉电话:13971421220;027-83899127  鄂ICP备2021005149号-1

扫码关注官网手机

友情链接

微信服务号

可信组件

长江云:一线不只在医院,也在路上

分类:
医院动态
作者:
来源:
长江云
发布时间:
2020/03/23

午夜时分,城区的大街上清冷空荡,路灯寂寥,树影婆娑,偶有几辆汽车闪过,这个城市睡了,但有些人醒着。你看,车顶的蓝灯交织闪烁,在城中昼夜不停;你听,滴嘟滴嘟的警笛声,响彻江城的大街小巷。

救护车变身转运“的士”

“叮铃铃,三秀路某处居民楼有老人突发胸闷,出现昏迷,新冠肺待排,请立即出车!”接到协和东西湖医院120调度中心的指令,院前急救团队立即着装出发。

疫情的爆发,让本就忙碌的120急救中心的工作雪上加霜。由于交通管制,救护车成了转运“的士”,尽管路况畅通,但雨雪等天气给转运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救护车出一趟车,近的也要一个小时左右,急救分队成员一天的时间基本都在路上耗尽,但没有一名成员因此有任何懈怠。120急救中心负责人常建伟说,“乘坐救护车在武汉空旷的街道上飞驰时,他们无暇浏览这座都市静谧甚至有些凄凉的夜景。视野里,只有前方的道路和后视镜里的后舱。前者决定着这辆车的去向,而后舱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声咳嗽,都决定着我们车速的快慢。”

自疫情发生以来,协和东西湖医院120急救中心共接到急救、转运任务1100余次,转运患者1830余人,每一次转运不仅仅只是生命的赛跑,更是一份爱与责任的传递。他们给予患者以生的希望的同时,也会鼓励安慰他们,让他们受创的心灵得以平复。更会把每一位患者亲自护送到病房,与对接人员做好详细的交接,看到他们得到妥善安置后,才会抽身离去。

由于交通管制,很多时候他们除了做好急救、转运危重患者的任务,还要承担一些“份外事”。有些患者,送到医院检查完后,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晚上却没办法返回,这时候他们会再次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120承担的都是急危重症的转运和抢救工作,每一分钟都可能是黄金救援时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120调度中心的调度员在耐心解释不能及时发车的原因的同时,会第一时间帮助其联系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如果实在没车,他们再负责转送这样的居民回家。但也有些不太理解的患者和家属,并不理解生命救援的分量,只会一味指责。这时候的救护车就成了连接患者、医院和社区的的桥梁,不仅为生命救援提速,更为受难的江城暖心。

方寸之间摆渡生命

救护车内的方寸空间,是摆渡生命的“方舟”,有时候承载的是命运流转的重要瞬间。上到调度的指令,下有领导班组的临阵指挥,再有各团队的紧密协作,一环扣着一环。

120急救中心的护士长杨雪锋直到现在才知道,他被江女士以救命恩人的份量刻在了心里。2月9号急救团队接到将部分卫生院危重确诊患者转运至同济中法医院的任务,一对同车的亲姐妹使原本正常的转运变得不正常。按照病情来说,姐姐(江女士)的情况其实比妹妹严重许多,但是由于对妹妹的照顾,自己行动不便也一直坚持说自己能走,唯一的请求就是希望能陪着妹妹,并把安排给她的担架让给了妹妹,自己则坐着支撑到了医院。由于床位有限收治困难,医院提出暂只收治躺在担架上的几名危重患者,其他的将原路返回卫生院治疗。

和多方沟通和联系以后,仍然没有争取到一张富余的床位,于是躺在担架上病区较轻的妹妹顺利的入院医院治疗,而病情危重的江女士被“遣返”了。当病区大门被关闭的时候,杨雪锋搀扶着的江女士由于体力不支瘫坐在了地上。转运团队的成员急忙将其扶起,抬上了急救车。经过呼吸机面罩给氧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后,江女士逐渐清醒,用颤抖的手扒开了氧气面罩:“医生,谢谢你们,我们姐妹俩终于能有一个人活下来了。”就是这一句话,让车上所有人瞬间泪目、心如刀割。尽管艰难,可谁不想活着?能将生的机会留给妹妹,可能是江女士这辈子想为妹妹做的最后一件事,她知道疫情严峻、收治能力有限,也怕自己的时间不多了。120是和生命赛跑的第一棒,速度是他们的黄金法则。杨雪锋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让江女士活下来,这一家的两条命,一样珍贵。” 

在返程的车上,江女士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将情况上报后,按照上级指示,将其送到了医院做进一步检查,ct结果显示“双肺感染性病变”,看到ct片子中下肺几乎全“白”了。而杨雪锋所在的协和东西湖医院床位也告急,尽管持续刷新着一天开一个隔离病区的速度,可是患者的数量却严重超负,无奈之下只有先将江女士安置在发热门诊留观室,并帮其做好重症入院登记,在院领导的统一协调下,天快亮的时候,终于给江女士腾出了一张床位。这一家,都有救了!病毒肆虐之下的人间,人的力量有时候实在太渺小了,但是大家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高高低低的肩头都在撑着这座城。

双线作战的急救分队无一人感染

在疫情大爆发后,团队的每个人都上紧了发条。下班在家休息的急救人,只要接到临时通知,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赶到站内,不会耽误一分一秒。在被激增的急救和转运需求压的快喘不过气的时候,在区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各基层卫生院以及区服投、农投、城投等增派的医护和司机很快就驻扎进120团队。初期的懵懂不解和对病毒天然的恐惧,让大家无所适从。在院领导班子的协调下,每一个新的急救小分队都有一个老练的熟手帮衬。疫情之下,一个个由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员组成的急救团队火速建立起来。

增援人员的恐惧、不熟悉,慢慢在忙碌中逐步退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来支援的司机接到亲朋好友关切的电话,都会说:“开始的时候怕的要死,可是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实只要做好个人防护,按流程完成任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在站长的带领和护士长的严格规范下,这个在第一时间与患者接触的高风险团队,至今无一人感染。

急救分队是三班倒,穿上防护服后就不能中途脱下,所以执行任务期间不能进食、如厕。因此,他们需在饮食方面保持极度克制。但这一次的大考,不仅仅考验着他们的意志,也验收着他们的技能。在急救过程中不乏血管极细的低血糖患者,因此在颠簸的急救车上必须要及时准确地找到血管并推入高糖。但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好几层手套,视野范围和清晰度严重有限,并没有十足地把握能够“一针见血”,但在一次次的颠簸中,他们做到了。家属一个劲竖大拇指,“我母亲血管很细,平时打针都不好打,你们技术好厉害呀!”他们微笑着点头,很自豪地。

阳春三月,武汉的风还没有温柔起来,但疫情整体朝向好趋势发展,确诊人数下降了,开始“床等人”了,抗疫之下的急救分队还是那么忙,一直保持院前急救和发热患者转运两条线作战的他们,无比期待着脱下防护服和口罩的那一天。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悦 通讯员 顾璇 编审谢珍 责任编辑 骆璟)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相关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